久久国产一久久高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影视免费精品-久久国产影院-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協會動態 > 會員動態

能源安全新戰略丨推動能源技術革命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來源: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發布日期:2024-06-26            點擊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對建設科技強國進行全局謀劃和系統部署,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這力量澤被萬物,驅動著國家電網日新月異、勇攀高峰——

  ±1100千伏,這是目前世界最高輸電電壓等級;360萬千瓦,這是世界最大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北京冬奧會實現奧運史上首次全部場館綠電供應,杭州亞運會實現亞運史上首次所有競賽場館常規電力綠電供應;上海建成世界首個35千伏公里級超導輸電示范工程……一個個“之最”“首次”的背后,是國家電網能源技術從未停歇、愈加堅實的創新步伐。

  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勇攀能源技術高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電力科技自主創新之路。

搶占電網技術制高點 引領裝備升級和標準制定

  能源是攸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點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要加快推動關鍵技術、核心產品迭代升級和新技術智慧賦能,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公司堅持自主創新,在特高壓輸電、大電網運行控制、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智能電網等領域培育了一批自主可用的“硬核”成果。

  建強電網“主動脈”。天山南北追風逐日,±1100千伏準東—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創下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遠的紀錄,讓西部能源基地的豐沛電能直送華東。

  構建靈活“調節器”。±500千伏張北柔性直流工程創造12項世界第一,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歷經二十載攻堅克難,推動柔性直流換流器關鍵技術發展和廣泛應用,實現了我國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從無到有”和“換道超車”。

  打造仿真“安全網”。十余載攻關,國產化大型電力系統電磁暫態仿真技術及平臺將大電網仿真時間尺度細化至微秒級,打破了國外對電磁暫態仿真工具的壟斷。

  多項工程問鼎世界之最,多項技術走在世界前列,頻頻“上新”的大國重器見證了我國能源技術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十年。

  看發展規模,目前公司建成投運35項特高壓工程,國家電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保持安全運行紀錄最長、技術水平最高的電網;公司不僅全面突破特高壓輸電技術,構建起完善的特高壓試驗和研究體系,還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壓技術標準體系。

  看引領帶動,研發世界首套完全可控換相技術換流閥,實現國產化大功率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器件批量化應用,主導成立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可持續電氣化交通系統委員會,我國制定的電動汽車充換電標準體系成為世界四大標準體系之一……以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設為引領,中國電氣裝備制造水平整體提升,成為能源電力領域制定國際標準的關鍵參與者和領導者。

  看開放合作,在巴西,根據中國標準建設的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穿過熱帶雨林,將電能輸送至巴西東南部負荷中心;在巴基斯坦,默拉直流工程采用公司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填補了當地該領域的空白;在沙特阿拉伯,我國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隨著智能電表進入海外市場……越來越多中國能源電力技術走出國門,惠及世界。

  從特高壓輸電到智能電網,從裝備制造到標準制定,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推動中國電力科技躋身世界前列。

加快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更好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初夏,塞外,戈壁。一片片藍色“光伏海”加速延展,寧夏騰格里“沙戈荒”250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漫天黃沙、寸草不生、渺無人煙,這曾是沙漠戈壁的模樣。水豐、光富、風好、地廣,這是當前西北地區發展的良好條件。西北地區的新能源資源可開發量超160億千瓦,我國規劃建設的“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超過半數位于西北。

  然而,“極熱無風”“晚峰無光”,風光等新能源的波動性給電網安全運行帶來考驗。要將“自然的力量”變成“發展的力量”,技術革新至關重要。

  2021年3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明確了“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電力轉型發展的方向。

  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新型電網,對科技創新提出前所未有的現實迫切需求和長遠戰略要求。公司發布實施國內企業首個“雙碳”行動方案、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統籌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行動計劃,一批具有引領性、戰略性、支撐性的重大創新成果加速培育。公司發起成立的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聯盟已有62家成員單位,引領帶動產學研用同向發力,攻關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

  西子湖畔,清潔電能點亮萬家燈火。我國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柔性低頻輸電工程——浙江220千伏柔性低頻輸電工程實現富陽和蕭山南部電網柔性潮流互濟、異步互聯。“工程彌補了工頻交流和直流輸電方式的不足,在大規模海上風電匯集送出、城市電網互聯及擴容等方面有廣闊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說。

  清新福建,習習海風變成綠色電能。公司參與投資建設的我國首個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正加快建設,聚焦突破海上風電關鍵核心技術,助力風電產業健康發展。

  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能源技術革命步履鏗鏘,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為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運行監測服務平臺新能源云,穩健運營全球覆蓋范圍最廣的智慧車聯網平臺……“大云物移智鏈”與傳統能源技術交織疊加、快速迭代,公司瞄準更多前沿領域布局,以數字技術為電網賦能,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推進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

  數字電網云端共享。公司全面建成靜態“電網一張圖”,基本建成動態“電網一張圖”,主配網運行數據疊加準確率達98.6%。

  電力數據精準導航。公司牽頭承建的全國碳排放監測分析服務平臺基于電力大數據和“電-碳”計算模型,實現全國及分地區、分行業月度碳排放計算、監測、分析,助力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

  從電網運檢、調度、運維全面感知與分析,到電力大數據精準服務政府、企業、居民,電網肌體科技力量充盈,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融入日常生活守護民生溫度。

優化體制機制 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

  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瑞集團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勉勵年輕研發人員立志高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攻關高精尖技術,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2024年1月19日,人民大會堂,南瑞集團所屬南京南瑞繼保特高壓直流與柔性輸電高端裝備攻關團隊接過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的獎牌。該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榮帶領下,二十余載潛心攻關,為我國80%以上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提供了直流控保、換流閥等核心裝備支撐。

  “十年磨一劍”,需要良好的體制機制、活躍的科研氛圍。多年來,公司著力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高創新體系效能——

  優化創新體制,實施“新跨越行動計劃”,實行“揭榜掛帥制”,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和科研單位“去行政化”,在“卡脖子”、應急攻關、重大共性問題等技術方向試行“賽馬制”,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

  完善用人機制,全面實施高端人才引領、電力工匠塑造和青年人才托舉三大工程,創新建立中國電科院院士和公司首席專家評選制度,建立“三類五級”專家人才體系,為高端人才“搭臺子”,為技能人才“鋪路子”,為青年人才“架梯子”,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投入創新工作。

  打造高水平雙創平臺,充分發揮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的引領帶動作用,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質量管理(QC)小組等線下雙創載體,打造職工創新的舞臺。

  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是“時代楷模”張黎明和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成員們的目標。目前他們研發的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已迭代至第四代,在天津、山東、浙江等23個省份推廣應用。“良好的創新環境讓我們扎根一線、立足崗位創新創造的信心更足了。我將帶領更多青年沉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研發,努力實現更多技術突破。”張黎明說。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經濟的關鍵環節。公司強化需求導向和場景牽引,加大產學研用協同合作力度,持續深化雙創示范中心建設,積極參與新型電力系統現代產業鏈構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014年以來,公司申報的“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互聯電網動態過程安全防御關鍵技術及應用”等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柔性直流換流器關鍵技術及應用”等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等5項工程獲“中國工業大獎”。

  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173項專利獲中國專利獎,獲獎數量央企領先,專利擁有量持續排名央企第一;累計牽頭立項國際標準217項,發布國家標準1291項。

  從關鍵技術突破到核心產品迭代,從現代產業升級到國際標準制定,中國能源技術在傳承與創新中穩步向前。在燈火通明的實驗室,在數字跳躍的電子屏前,在運維檢修的創新一線,國家電網人步履不停,以創新之力奔向未來,書寫能源技術革命新篇章。


聯系我們

通訊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西四環南路35號中都科技大廈3層 、  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二條1號

網絡技術支持:北京中電建科技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010-83259999、010-6341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