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一久久高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影视免费精品-久久国产影院-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協會動態 > 會員動態

解密“電鴻” 越過山丘尋覓萬物互聯

來源: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發布日期:2024-12-09            點擊量:

  1999年,時任科技部副部長徐冠華院士曾說,“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為芯片,“魂”則是極為重要的地基——操作系統。

  無魂則無本,有物質而無精神,有載體而無連接。逆流而上,從五個人、兩張桌子開始,那年天氣極熱,這便是電鴻研發團隊彼時拓荒的全部圖景。

  而今,微小至傳感器,龐大如機器人,自分布式光伏到萬家燈火的智能家居,電鴻滋養著電能流動的每一觸角。

  2024年10月,全國首個電力物聯操作系統——電鴻問世一周年,已擁有百人自主研發團隊、千人生態研發力量、萬人社區研發力量。它全面實現底層芯片、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自主創新,正以關鍵核心技術拉動260余產業生態圈,鏈接7億數級電力終端,推動百萬套電力設備智能感知迭代,“電鴻化”讓電網改造舊貌換新顏。

  打通萬物互聯的底層邏輯與數據底座,去往萬物互聯的最好時代,電鴻的研發故事,要從三年前開始。

  穿越電力物聯“無人區”

  “超級工程”電鴻,脫胎于智能網關的探索,由電網數據采集、傳輸通信的卡點,蔓延至解決全量電力終端的互聯。人們看到的唯有它鏈接的終端,并不似高科技硬件炫人奪目,一如它恪守的底色,開放包容卻又低調內斂。

  早在2019年,南方電網公司就提出全域物聯網萬物互聯的構想。那時國內物聯操作系統種類繁雜、彼此割裂,運維聯調皆是人力,即插即用遙不可及。

  “當年聯調有多難?安裝覆冰監測系統的北京廠家來云南,裝了一半設備一扔再也不來了,為啥?他們以為車能開到電塔下面,結果進山得用馬馱著設備帳篷,連趕路加安裝調試要在山里待一個多星期。”

  深山電力作業,一線員工在人跡罕至處,與高壓線路和鐵塔為伴,信息時代的基礎工作依舊艱辛。南網數字集團電鴻團隊技術負責人杜韶輝在云南工作多年,回望過去,更感慨電鴻解放的是怎樣一個時代。

  能不能動動手指就實現設備遠程聯調升級?理想的圖景是,用一套統一的操作系統,把電力設備從底層連接,即插即用,開機點亮自動接入、自動通信、自動調試、自動認證,實現電力世界“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

  打通通信“孤島”,破局系統碎片化之困,萬物互聯大勢所趨,只缺一聲振臂而呼。

  2021年,南方電網公司正式啟動統一物聯操作系統研發,提出要構建標準化、安全自主創新、為一線減負的物聯系統生態。

  “以往聯調至少需要三個人,塔上安裝的,塔下拿著電腦傳輸數據的,兩邊對著調,第三方總控還要核對。”杜韶輝說。后來,電鴻統一了各方通信協議和系統標準,任何電力終端搭載其中,即插即用一通百通。“如今整個傳輸過程只需要0.97秒。聯調,坐在辦公室就可以了。”

  貴州電網公司貴陽供電局生產技術部配電科專責楊金鐸也有感觸:“花果園社區有394個配電房,以前檢查一遍要派30個人,手持各種設備,逐項數據采集。”有了電鴻,如今只需1人,就可用手機遠程觀測所有配電房的環境溫度、設備溫度、電流、電壓、開關實時狀態。

  電力鴻蒙的開源分布式軟總線,架起了一條隱形的高速公路,電力設備彼此間如同堆積木,可根據場景需求聯動拼裝。

  “科技進步的意義,是為一線干點有價值的事。”南方電網公司統一部署,召集南網數字集團精干力量全力投入電力物聯操作系統的攻堅研發——這便是后來的電鴻團隊。

  國家所需,行業所急,基層數字化轉型是它萌芽最初的戰場。科技報國,終歸要回到最基層的便利。

  “集裝箱”里催生的新質生產力

  再往前回憶,電鴻的呱呱墜地,從“集裝箱”開始——臨租的毛坯廠房,沒有空調不見窗戶,夏季酷暑難耐。

  “最開始只有五個人,研發室擺兩張桌子,搬來電腦和幾臺終端設備,就是全部家當了。”杜韶輝說。

  “集裝箱”里,他們重建操作系統架構,核心技術攻關,擊破背后三大難題:系統要與不同芯片適配,要研發符合電力特性的通信中間件,要實現開源基礎上的安全管控。

  分布式軟總線技術實現設備間無縫連接和資源共享,打破傳統硬件邊界,智能化管理顯著提高電力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創新催生出新質生產力。

  “電鴻最大的難點是如何打通和芯片的底層協議,讓所有終端都裝得上。”電鴻團隊技術專家林加毅說,“手機裝不上windows、安卓裝不到電腦里,但我們要讓電鴻跑在電腦、手機上,跑在超微傳感器上,跑在無人機、算力網關上,為各種終端和設備提供標準化能力。”

  而閉源與開源的抉擇,實則是安全與創新的權衡。“電鴻絕非單個設備操作系統,全量設備互聯,生態唯一,是我們要干的事情。南方電網開放共建生態,巧妙化解難題:電網主導統一操作系統的標準化,確保系統安全穩定,同時鼓勵生態伙伴參與底座優化與應用開發。”南網數字集團數字電網科技公司總經理徐鍵介紹,他們聯合華為、國家創新中心,整合國內操作系統中最有話語權的研發力量,如同中心樞紐,讓產業界的智慧和創造力在這里碰撞相融。

  技術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電鴻好比一個容器,需行業共塑多元生態。“大家干勁很足,第一次召集生態大會時,我們借來了喇叭。”電鴻團隊成員開玩笑說像是地下傳銷組織:“第一次就來了70家,一兩百號人擠在大廠房,聽我們說南方電網公司統一物聯操作系統的未來藍圖。那天氣氛和現場溫度一樣熱烈,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都愿意相信它的前景。”

  電鴻的發心是為基層減負,然而撥開迷霧去往高處,南方電網公司踐行央企擔當,輻射效應遠不僅于此。

  研發電鴻統一物聯操作系統,適配電網幾千種設備型號,需跟近萬個廠家打交道。“都說不可能,但也要有人試錯,南方電網站出來說我們來干,行業里其他人也愿意跟著干,聲勢就起來了。”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九死”昭顯崎嶇,“一生”蘊藏突破。

  “就像馬拉松,卡點很多,有時感覺干不下去了,但一步一步跑,終點就不是困難的事兒。”杜韶輝說。

  跑步如此,電鴻的路亦如此。技術與生態并行,穩扎穩打需百分百心細:他們攻下代碼開發、安全協議對接,終日與不計其數的設備電路板相伴;他們走南闖北,在廠商會議室調試終端的手心都是汗,但誠懇的聲音從不怯場;他們由底層開始“貼身服務”,從最低處的芯片支撐到上層操作系統的移植適配,對上下游企業演示電鴻技術前景,再微小的終端也能在這張大網中找尋軌道。

  “集裝箱”里,電鴻復原了電網生態的兼容與熱鬧。贏得行業認可,將一方研發生態打造至堪比安卓系統的增長速度,電鴻走出了一條統一物聯力所能及最寬的路——從物理電網萬物互聯的概念出發,走向中國的電鴻、世界的電鴻。

  趕上最好的時代

  2023年10月31日,南方電網公司在京舉辦“電鴻物聯操作系統”發布會,尚未開場已座無虛席,不少人站著聽完了全場。

  南方電網公司聯合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華為公司、工信部電子五所及數字電網各生態伙伴,以開源鴻蒙和開源歐拉為底座,發布國內首個電力物聯操作系統“電鴻物聯操作系統”,破解海量電力終端互聯互通和數據貫通問題,以統一的技術標準引領電力生產環節上億級設備的接入。

  電鴻問世,可賦能“發、輸、變、配、用”電力生產各環節。“比如新能源并入電網背后是海量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而電力設備終端監測、采集數據后,數據通過統一的通信協議在網絡上進行交互,可有效提高數據處理能力,保持用電量和發電量的動態平衡。”南網數研院相關負責人說。

  至此,我國電力行業統一物聯網操作系統的空白畫上了句號,南網人用兩年走完了別人五年的路,鑄起操作系統之“魂”。

  “那一刻,我為南方電網感到驕傲,我為祖國科技興盛自豪。”電鴻專班技術專家尹福榮回憶道:“我雖只是其中一小環,但永遠愿做電鴻里那顆小小的螺絲釘。”

  發布會前夜,他的輾轉反側真切而熾熱。“當時我們聯調了數百次設備,每一次電鴻的‘一碰即連’,都讓我熱淚盈眶。”

  沉穩內斂的尹福榮,微信朋友圈僅有兩條可見動態——電鴻發布的央視新聞報道、兒子的一等獎獎狀。這是他心中最珍貴的時刻。

  萬物互聯,不只是技術賽道的較量,更是生態擴圖的盛大展演。

  “有一點我們始終明白,電鴻服務于未來產業發展,成熟的操作系統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要讓技術與生態雙向奔赴。”杜韶輝說。依托生態聯合研發,電鴻已適配電力行業75%的自主創新芯片,超260家產業鏈廠商加入電力鴻蒙生態。

  此后,海康、大華、海思、美的等知名大廠先后入局,電鴻拓展至消費側,儲能充電樁、充電站、智能家居、智能樓宇、太陽能、屋頂光伏,“電鴻化”物理相連,原本互不相干的種種,正在共同奔赴一場大融合。

  202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舉辦的認證會上,電鴻獲系統可信評估“卓越級”認證。

  電鴻所帶來的電力物聯劃時代意義,不僅是第一,也是唯一。


聯系我們

通訊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西四環南路35號中都科技大廈3層 、  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二條1號

網絡技術支持:北京中電建科技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010-83259999、010-6341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