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智造”,智能振搗機器人“上崗”!
近日,深圳地鐵15號線十工區側墻施工現場迎來新“工友”——智能振搗機器人。作為自動化振搗設備,智能振搗機器人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對側墻混凝土振搗的精確控制,不僅大幅提升了混凝土的密實性和抗滲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也為推動軌道交通建設邁向“智能建造”打下了基礎。
實現精度革命。在每段側墻鋼筋叢林中,傳統人工振搗曾是一場“憑手感的戰斗”。工人需要肩扛20公斤重的振搗棒,在僅80厘米寬的作業間隙里彎腰輾轉,靠耳聽混凝土悶響、眼看砂漿泛漿來判斷振搗效果。在“經驗主義”施工模式下,后期修補耗時費力。為此,深圳地鐵15號線十工區項目部聯合設備廠商引入側墻振搗機器人試用,通過人工設定振搗點位、頻率與時長實現精準作業。“使用智能振搗機器人振搗后的混凝土表面,就像鏡面一樣平整?!表椖靠偣り悘娪檬蛛娡舱樟羷倽仓膫葔?,“脫模成型后的側墻無裂縫、氣泡少,機器人作業后的混凝土密實度穩定在96%以上,在規范標準之上,解決了傳統人工常因振搗深度不均而導致的振搗誤差大的問題?!?/p>
推動效率提升。回溯傳統施工場景,8名工人組成的振搗班組需在轟鳴中連續作業6小時,如今,4人操控小組無需進行繁重體力工作,即可完成全流程作業:電工監控設備電源穩定性,調試員通過屏幕預演振搗路徑,兩名操作員只需在觸控屏上輕點確認,智能振搗機器人便如接到軍令的戰士般同步啟動。效率提升更體現在肉眼可見的工期縮短上:過去單倉澆筑需10小時,工人每2小時就得輪換休息;現在智能振搗機器人可連續作業,單倉耗時壓縮至7小時,相當于每月可多完成2個施工段。
助力綠色施工。同步改善的還有施工環境——作業噪音穩定控制在65分貝以下,粉塵污染顯著降低,完全滿足城市核心區夜間施工環保標準。工作環境也煥然一新,操作人員也無需再置身于惡劣的施工環境中,這一轉變極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也從根源上減少了對工人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
后續,深圳地鐵15號線十工區項目將以本次實踐為基礎,全面推進振搗機器人標準化應用,持續探索智能建造技術集成,加速實現從“傳統建造”向“數字智造”的轉型升級,為軌道交通建設品質提升提供可復制的技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