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之火點亮清潔能源之光——中廣核持續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成功推出與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同臺競技的“華龍一號”、打造“和睦系統”填補我國技術空白、建成超大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伏羲一號”……一系列成果結晶的背后,是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持續推動創新發展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中廣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承擔起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責任與使命,構建多層次創新體系,不僅在核電領域取得積極進展,更是在新能源、非動力核技術等方面展現出強勁實力,成為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創新發展的先鋒隊、主力軍。
2024年研發投入達59.5億元
創新成果實現多點開花
2024年5月25日,廣西防城港核電4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中廣核“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產,進一步驗證了“華龍一號”技術的安全性、成熟性和先進性。
“華龍一號”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也是中廣核立足國內近30年核電站設計、建設和運營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從頂層設計出發,采用經驗證的成熟技術,研發出的當前核電市場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站機型之一。
截至目前,“華龍一號”設備國產化率超90%,已具備整機裝備100%國產化能力,單臺機組年發電量約100億千瓦時,能夠滿足1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并已先后完成歐洲用戶要求(EUR)認證和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成為與高鐵齊名的“國家名片”。
中廣核針對“華龍一號”的自主研發,成為其堅持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
中廣核起步于我國大陸首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隨著改革開放,中廣核不斷發展壯大,從誕生之初,改革創新的基因便已根植于企業文化之中。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廣核投入研發金額達59.5億元,投入強度達3.8%。同時,依托核能、核燃料、新能源、非動力核技術、數字化、科技型環保、產業金融等“6+1”產業體系,中廣核持續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2024年3月,中廣核舉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會,攜手合作伙伴共建新興產業。據統計,中廣核目前已累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超17000家企業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創新成果方面,除“華龍一號”外,中廣核還自主研發了我國首個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和睦系統”。
資料顯示,數字化儀控系統被稱為核電站的“神經中樞”,其涉及核反應堆的緊急制動,對安全性、可靠性和確定性的要求極高,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得不使用國外的相關系統。
“和睦系統”的成功研發則填補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顯著提升了我國核電儀控行業的整體水平,正成為“中國智造”的一張新名片。
據了解,目前“和睦系統”已廣泛應用于“華龍一號”、VVER機組、高溫氣冷堆等30臺不同技術的核電堆型中,實現了二代、三代、四代核電技術和堆型的應用全覆蓋。核電站“神經中樞”的國產化、自主化,也為我國核電工程建設和運行維護節省了近百億元資金。
此外,在非動力核技術應用領域,中廣核在四川綿陽投資建設的國內首座商用多室質子治療設備生產基地,于2024年6月竣工驗收,并完成首臺設備下線,初期具備每年3~4套質子治療系統的供貨能力。單間治療室患者治療數量最高可達每年500人次,成功入選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年版)》,以及中國醫學設備協會發布的第十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目錄》。
覆蓋31個省區市
積極探索“新能源+”融合發展新模式
2024年9月4日,超大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伏羲一號”在廣東汕尾建成投運。該項目位于汕尾后湖海上風電場,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在風機源源不斷發電的同時,創新打造了綜合多營養水產養殖系統,在提高養殖效益的同時也起到了改善海洋生態鏈的作用,對我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伏羲一號”的建成并非偶然。順應時代變化和能源革命,中廣核在大力發展核電的同時,早已進軍非核清潔能源領域,并在該領域取得諸多創新成果。
在“死亡之海”書寫綠色傳奇。干旱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萬畝光伏板下狼尾草破土而出,曾經的不毛之地已成為萬畝綠洲。板上發電、板下種植,中廣核在南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建設了萬畝沙漠土壤化改造試驗示范項目。該項目創新采用“沙膜”技術,通過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纖維黏合劑,增加沙粒聚集度,以實現保水、保肥的目標,對提升沙漠地區農業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蒼茫戈壁善用太陽能量。在青海德令哈市的戈壁灘上,中廣核德令哈100萬千瓦光熱儲一體化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該項目采用光伏發電、光熱熔鹽儲能相結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通過塔式聚光集熱、區域內棄風棄光余電利用,實現熔鹽熱能的高比率存儲,并經鹽水換熱裝置產生高溫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建成投產后年上網電量可達36.5億千瓦時。
同時,與之毗鄰的中廣核德令哈5萬千瓦光熱示范電站已經成功運行6年。目前,該項目累計發電量已突破5億千瓦時。這是我國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示范電站,該項目的投運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掌握大規模光熱技術的國家。依托該項目,中廣核還獲批建設了國家能源光熱研發中心,為國內光熱行業創新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廣核國內新能源控股在運裝機已突破56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全面覆蓋風電、光伏、光熱、抽蓄、儲能、氫能等業務類型。
同時,中廣核積極探索“新能源+”融合發展新模式,將清潔能源發展與鄉村振興、社會民生、環境治理等相結合,打造光伏治沙等示范工程,引領清潔能源行業的多元化融合發展。
面向未來,中廣核將聚焦推進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建設三大創新中心,布局核電安全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礎設施和示范工程,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力求掌握更多關鍵技術、關鍵產品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國清潔能源事業注入強勁動力。(記者 白宇)